特产广销 匠心锻造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号馆,这样热闹的氛围一直持续着,人比多,地方带来的特产库存早已见了底,“空手而归”的技能工匠们笑开了花。 “这次我一个人来的,没想到能卖这么好,一双麻鞋都没有了!”郭娟是来自甘肃省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从2015年开始利用麻鞋的制作手艺,培养了两万多名技能巧手。“我们主要教的是一些不能出远门的妇女,她们在家里就能把钱挣了。”麻鞋是甘肃省的非遗传承技艺,群众基础好、上手快,据悉目前每年可生产20万双,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除了卖光了麻鞋,大赛期间,我还与其他地区的技能大师谈成了麻编的合作项目。”郭娟开心地说。 本次技艺展示交流活动既给各地的工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让同领域的高手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互相成就。 福建展位的一件根雕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展现了一位年长的达摩僧人身披袈裟的侧面模样,作品巧妙运用树木本来的纹理稍加雕刻,既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美,又流露出抽象的艺术美。“达摩与我们这些手艺人一样,一生都只在做一件事。”作品创作者林剑波说。雕刻凭借双手,而双手依赖大脑,手艺背后承载的厚重文化,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才能实现。谈到技能报国时,林剑波坚定地表示,手艺人把技能传给年轻人,年轻人再去创业,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人都能解决就业、带动就业。 中央舞台上,有技能大师现场制作、有少数民族歌舞唱跳,还有各省代表分享乡村工匠培育经验。台下各展位则是各显其招、吸引观众,有的直接免费品尝,有的边卖边科普知识,有的即兴展示创作过程。小小的展厅装下了各省的非遗技艺,让人目不暇接。有游客感慨道:“我逛了两圈了,还想再逛一次。” 记者沿着展位从新疆走到了西藏,从海南走到了黑龙江,最后来到贵州。这里是所有展位中人数最多的,是什么吸引着参观者驻足?展位里每位手艺人都穿着民族服饰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他们脸上洋溢着东道主的自信。墙上挂满了手工艺品,有手工刺绣,有银饰鸟笼,有蜡染布艺,有玉屏箫笛,整个贵州的精华浓缩在这里,逛完了展位就如同走遍了贵州。 在现场听到的都是匠人们对手工技艺的分享与观众们毫不吝惜的赞美。面对技能工匠,在场的人无不充满了敬意。在这里,手艺不光是用来谋生的渠道,更是匠人一生坚守的回报。
拍摄丨孙兴伟 赵泽众 侯艺林
编辑丨邱曼